理贯三家儒释道,涵养六气正清和

首页    学习与交流    研讨与心得    理贯三家儒释道,涵养六气正清和

文章转载若水《 太极心路》。若水为笔名,实名单颖,太极名师李经梧先生弟子,现任国家级武术裁判并任多所院校及机关单位太极拳课程教练,泉州市太极拳协会顾问。

 

自疫情管控放开后,从南到北不中招者鲜见。看到一组数据,北京协和医院有90%的医生都“杨过”;而深圳许多“阳康”者皆有若干后遗症。专家们还说要预防“二次感染”,因此“阳康”后不能马上洗澡及做剧烈运动,然可以考虑太极拳和八段锦健身(其运动量可控)。
        

最近还在相关的微信群中见到了如下信息        

《世界太极拳蓝皮书》编委会和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太极健康分会联合相关院校组成课题组,面向全国太极拳爱好者,做一项关于太极运动与新冠疫情的相关性调研。此项工作将对今后推广太极运动、弘扬太极文化以及太极健康学科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。“文有太极安天下,武有八极定乾坤”,太极如何抗疫,需要科学研究!之后附有相关《问卷调查》。相信许多武林同道都收见了这个信息。

用练太极的方式健身和提高免疫力,似乎“言”得通也“行”得通----医武一如,因为任何运动中,只有中华武术(尤其是内家拳)鲜明地提出了“练精化气,练气化神”,而“精气神”乃生命的核心元素。

从来学拳先明理,有人将太极誉为“哲拳”,意指其起点甚高。高在哪里呢----理贯三家儒释道。

记得某位民间学者兼修炼家曾用“正、清、和”三字概括儒门、道门和佛门,笔者深表认同,并进一步认为传统太极拳套路,就是儒理、道理和释理的形体展示。

你看,太极之行拳时强调“立身中正安舒,支撑八面”、“虚领顶劲,气沉丹田,井井有条,张驰有度”的要求,是不是展示了“君子坦荡荡”、“吾善养我浩然之气”和“刚正不阿”的儒者风范?而演练太极表现出的“周身轻灵,气感充盈,行云流水,寓动于静,四两拔千斤,借力打力,耄耋御众”之效果,则体现着“应物自然,随曲就伸,赢者不争,无为无不为”道家风骨。

还有“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,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可摧”,“仰之弥高,俯之弥深”等等,练之悟之,是不是颇有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境台”和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”的禅机妙趣?

拳学之靠苦练、靠证悟、靠心传口授与佛学之靠实修、靠参悟、靠一脉相承同理,“虽变化万端,而理为一贯”。

感悟道理是“知之”,勤修苦练是“行之”。练拳有什么益处或能达到什么境界呢?笔者的体会是可以涵养六气----正气、底气,大气、静气,灵气、爽气。分解如下:

练拳的初阶是“身体管理”,身强体壮是我们工作学习闯社会的本钱和“底气”(基础)。拳学体系的“套路为体,推手为用”,“招熟懂劲,规范分明”则是培养我们行得端、走得正,拿得起、放得下的浩然正气。

学太极讲究博采众长,兼收并蓄,颇需以拳会友、广结善缘之“大气”。同时还要耐得住“十年太极不出门”的寂寞,打磨修行“风云三尺剑,花草一床书”之清静之气。

孙禄堂前辈言及太极时有“道本自然一气游,空空静静最难求。得来万法皆无用,身形应该似水流”之论----此恰有“菩提本无树,明境亦非台”的空灵之气和“见山(拳)是山(拳),见山不是山,见山还是山”的爽朗之气。

说来说去,有点太抽象了,邓大人用一个字做了最直接的表述----太极拳好!如果有爱叫真者追问,太极拳“好”在哪里?那就用伟人周公的一段话做结吧:

1959年,周总理在北京体院会见日本客人松村谦三时说:“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,内容十分丰富,充满哲理,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血缘关系。学、练太极拳,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,可以强身健体,可以防身自卫,也可以陶冶情操,是一种美的享受,还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无限情趣和幸福,可以延年益寿。”

此言多到位,多明了!是因为周总理少年时研习过正宗武学(师从韩慕侠学过形意拳)——那就“若要少年强,经典进学堂”吧,武学经典脉脉相承,对我们华夏一定是福音!

2023年1月25日 10:45
浏览量:0
收藏